当前位置:文秘汇教案设计内容页

滁州西涧

2023-09-05 10:27:01 教案 访问手机版

滁州西涧 第1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 “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滁州西涧 第2篇

  古诗诵读    滁州西涧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   滁州西涧)

  二、 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 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 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 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滁州西涧 第3篇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随意。横:成横状,横着。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壮志。

  10.诗意:有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他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按说春潮来临,渡口的船只应忙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忧伤。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小结:

  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滁州西涧 第4篇

  一、教学内容概述

  《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本版块的第二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习,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习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百度收索: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涧中)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四)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作业: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

滁州西涧 第5篇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随意。横:成横状,横着。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壮志。

  10.诗意:有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他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按说春潮来临,渡口的船只应忙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忧伤。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小结:

  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滁州西涧 第6篇

  一、教学内容概述

  《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本版块的第二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习,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习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百度收索: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涧中)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四)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作业: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

滁州西涧 第7篇

  《滁州西涧》出自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滁州西涧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滁州西涧》阅读原文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阅读题目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3.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4.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6.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7.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滁州西涧》阅读答案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答: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4.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意象:春潮、 雨、 野渡、 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5.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6.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7.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答:“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滁州西涧 第8篇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讲课人:唐聪                 单位:四川省东汽中学      [教学目标 ]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     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     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FLASH《滁州西涧》      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     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    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     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     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     怜(爱)这幽草。2、      那     么请同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急、     )  3、    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       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     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     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 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滁州西涧 第9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 “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滁州西涧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

  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时间:

  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 ) ( ) 滁.州 西涧.

  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

  (“/”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

  四、诗句赏析 背景介绍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寂寞,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胸襟的衬托。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言志,同时也为后两句诗写诗人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理想作铺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写春潮带雨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情景。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动中有静,“急”与“横”,动与静映照,清丽如画。(从寄寓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动与静之中,不动声色地表述了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迹。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五、小结

  内容:这首诗描写了滁州本涧晚潮时的雨中之景,营造了一个恬淡幽静的意境,抒写了诗人恬淡闲适的情怀。

  写法:以情写景,句句景语皆情语。

  六、反复诵读、质疑

  七、达标反馈

  1、《滁州西涧》中最能体现诗人恬淡情怀的是 体现了诗人想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思的是

  2、赏析:诗中的“独”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滁州西涧 第1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课时:1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