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1篇
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曹操的《短歌行》。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乐师),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为贾人(商人)妇。遂(就)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于是)为(写)长句(七
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2、文章结构
诗人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寂寞守空船
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却坐促弦急
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3.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五、合作探究
Ⅰ、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Ⅱ、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暗写、略写)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有何作用?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音乐无形,诗人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无无形音乐的?
1、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
2、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间关、幽咽、呕哑、嘲哳(效果: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感)
3、直接议论,为乐曲作解说;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4、侧面烘托,写艺术效果。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5、比喻。
清人刘熙载《艺概》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比喻有何效果?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2篇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每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3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琵琶行说课稿。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教案《琵琶行说课稿》。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4篇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白公祠位于重庆忠县白公街道城西方向长江沿岸,是为纪念中国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的两座白居易祠之一,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7)为:做。(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10)快:畅快。(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15)为:创作。(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18)凡:总共。(19)言:字。(20)命:命名,题名。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琵琶行教案,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
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6篇
1.说教材
1.1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有一定的困难。
3.说教法
结合课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4.说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5.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归纳小结,深
化理解——赏乐仿写,应用提高
6.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6.1导入新课 (2分钟)。课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意境,接着简介内容。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到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的苦难身世与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悲怆之意悄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地抒发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6.2鉴赏课文。
6.2.1总体把握诗意 (8分钟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梳理并尝试用7字凝练的概括大意,体会”月色朦胧”式的情节美。这一环节教师先示范后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统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自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6.2.2引导鉴赏:就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和研讨。
(1)鉴赏音乐描绘,突出教学重点(15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关诗句最主要有哪些?(依托文本,语言积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对应高考,针对训练)
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
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怎样的情绪变化?(联想想象,体会情感)
交流展示,引导梳理。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c、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尤其是找出对应诗句后,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乐曲是情感的外现,诗文是心声的外化。
乐曲曲线与诗文结合展示,增强形象感。
(2)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难点(13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对出下联。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
a、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
b、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
c、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赋诗,吟曲,都是由感而发。 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
d、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共奏人间悲凉曲
思考: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
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7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检查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
贾恬谪思霓裳六幺嘈嘈间关虾蟆 名属教坊绡钿篦呕哑嘲哳
2、小组展示课文的作者、背景、文体。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明年:倡女:命酒:憔悴:转徙:斯人:命曰:因为长句:铮铮然有京都声:
恬然自安:凡六百一十六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检查课文第一段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诗歌第2段。
1、“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
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明确: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2、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3、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4、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5、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侧面烘托。
三、赏析诗歌第3段。
1、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
四、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9篇
木禾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03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02 时 41 分 02 秒
总发贴数: 13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8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楼 主]
大致思路是这样的:
一、用知音故事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朗诵;
2、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4、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
5、全诗写了几次音乐?三次。哪三次?
6、哪次写得最精彩?第二次
三、诵读鉴赏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诵读指导:哪些诗句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传达感情?(生发言,试读,师小结)
3、自由朗读
4、请一生读,点评
5、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诗人是用哪些手法来摹声传情的?
比喻,以声喻声,以形写声;叠词,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
6、声能传情,琵琶女的乐声在诉说着什么?我们能否从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她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变化轨迹?
7、师小结过渡: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胸中幽怨,悲愤的曲调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玩弄的悲剧形象。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子,但幸运的是碰到了知音----诗人。白居易为她的遭遇发出了沉重的叹息,最后竟至泪湿青衫。诗人为何而洒泪?(结合全诗来谈)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悲从中来。
8、再来品读第二节。
我是一名从教不久的青年教师,有幸得到了一个到市里参赛的机会,我很珍惜。但备课却不是很顺,还要用多媒体。有几点困惑:1、导入 后的读课文时间会很长,不读或读几节恐又不完整,怎样处理?2、重点讲第二节能否照顾全篇?3、诵读怎样一以贯之比较好?4、这个教学设计落实了教学目标 没有:理解“同是天下。。。。。”的内涵;感知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5、最后作怎样的迁移引申,掀起高潮?6、我看了不少课件,幻灯片很多,内容也很多,我觉得不一定要把问题和答案都展示出来,而应该是最精要的东西。是不是这样?
还有很多问题,先就这些求教于各位前辈。希望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被引导、被帮助。谢谢!
编辑 2004/06/08 07:16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521 字节]
昆仑青衫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098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04 时 42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7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8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不知道是否是初稿的原因 感觉没什么新意 知识点和内容很空 特别是有些问题的设置 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抛砖引玉 但感觉你的问题大多是投石问路 是为了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表演而设 太简单了 当然年轻老师都希望课堂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不想给学生太多的发挥机会 因为这样可能会使经验不足的自己不知道怎么应付 但藏拙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出彩的机会
记得我在学校实习的时候 为了上穆旦的《赞美》备了两次课 备课的资料很多 但问题最大在不知道学生的深浅如何 第一次是用的大学现代文学课的资料 结果深度是有了 但试讲时我自己都觉得讲不下去了 可能叫一个大一的学生来都听不懂我讲的是什么 重点在哪里 可以说是讲座而不是讲课 所以我第二次备课为了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觉得以提问为主 引导学生学习 所以如何设置问题成了关键 我的问题最后和你的差不多 都以简单为主 问题都很死 答案一般就是2选一 目的不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而是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反而怕问题问的复杂 自己不好把握 被学生问倒就不好了 但结果那次上课我还是遇到了最不想遇到的事 我问一个学生穆旦的诗美吗 我想一个正常的上过几年课的学生的惯性回答一定是美 那个学生的答案也正如我所料 我接着再问它美在哪里 你能说说你爱这诗的理由吗 本来以为学生至少会拣几段东西或理由来敷衍 结果却。。。。。。从他嘴里冒出一句“爱是不需要理由的”的答案 下面一阵哄笑 我当时就无语了 只好请他坐下 再接着按自己准备好的教案讲 回避了这个问题 后来我的指导老师下来给我说其实我的问题还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 特别是那个学生的回答 可以说在很多赛课中都很难出现 是一个很好的亮点 如果把握应答好了 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氛围的 但我为了安全上完这堂课 却失去了这个机会 后来那个知道老师还笑着说如果是他遇到这个问题 就会用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来叫那个同学继续回答 让他避无可避
我说这么多 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一堂好的课是需要师生互动的 我看你的教案 看来是一个问一个答 好象有互动交流 但只是一种假象 其实主动权还是紧紧被你握在手里 你为什么不给学生几个出彩的机会呢 因为你怕这是赛课 很重要 不能出一点错误 所以什么你都考虑到了 但这堂课也死了 要知道思想的交流是要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的 这种碰撞绝不是可以人造出来的 教案实际上就是你一个人在想象中先编导出来的一部独角戏 如果你太依赖教案 那么也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权利 所以要真正上好一堂课不是有了一本好教案就能达到的 它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多积累思考 厚积薄发 用自己的的思想去激发学生的思想 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思想的老师是不能上出一堂真正属于自己和学生的课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很反对上公开课 不是说赛课这种形式不好 而是在下面评判我们上课好坏与否的根本就是局外人 他们怎么能真正明白真正的好坏之分呢
在我看来有时一堂错误百出的课比一堂看来很完美的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什么能比纠正老师错误还要有趣的事呢 呵呵 我喜欢平凡中的真实 说得不好 请原谅 我7月就要去学校报到了 也应该属于年轻老师中的一员吧 希望大家互相学习
编辑 删除 2004/06/08 08:57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02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应该说,这样的内容已经算是备课充实设计合理了。好话不多说,课例里更多的是建议和批评,因为我想说说我的想法。
一。导入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一句是——
二。内容解析
这是白居易《琵琶行》里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谁是天涯沦落人呢?为什么说“沦落”呢?
三、赏析
1。两个毫无因缘联系的人相见恨晚,因音乐成为知音,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神奇的音乐?划出你欣赏哪些句子,仔细品味。
2。大家归纳一下,怎样写好音乐(声音)?
四、现场写作
听一支琵琶曲,用100字左右写下你感受的内容。交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06/09 01:38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496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如果教学目标 是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那么你的设计是有问题的。
东方的修改就体现了教学重点。
教案设计可以以一个问题为基点,然后涉及全文。
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开始,分析作者如何得出这句话的,在什么情形下得出的。这个问题可以抛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最后自己总结。
接下来分析第二段,可以让学生自己欣赏,挑出最令自己满意的句子,朗读并分析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哪怕学生只说了一句话,也就成功了。
全文朗读恐怕没有必要,我觉得朗读可以穿插在文章的分析过程中。比如作者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可以把此前几句和此后几句读读。分析第二段,可以学生读读,老师读读。
总之,朗读的处理是很灵活的。注意合理分配朗诵时间。
第二楼的说得好,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提出来,不要怕学生提问,如果学生提的问是你没有准备的,不要慌,可以把问题又抛给学生,要学生讨论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中,找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如此就行了。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编辑 删除 2004/06/09 09:14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68 字节]
木禾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03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02 时 41 分 02 秒
总发贴数: 13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8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深表谢意。能得到大家的关心,真的很开心。前两天高考才监考完,又忙着准备课,焦头烂额。我也是昨天才到这里来,有些操作不是很熟悉,见谅。
编辑 删除 2004/06/09 10:11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36 字节]
烟鬼猫 头衔: 黑滓泥
门派: 男人三十
信息:
威望: +3
魅力:
经验:
现金: 31113 瑞文币
存款: 1619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苏州
在线: 187 时 29 分 22 秒
总发贴数: 1258 篇
精华贴数: 4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6 楼]
1、人物形象的分析我认为没有必要。
2、重点可以放在分析第二节,音乐的描写和音乐的效果上。
3、古诗中音乐描写方法,较有名的可以参照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竹影扫阶尘不动
日沉潭底水无痕
编辑 删除 2004/06/09 03:25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92 字节]
木禾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03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02 时 41 分 02 秒
总发贴数: 13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8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7 楼]
我把教案给指导老师看了,他说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还是在后面讲,因为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析音乐描写手法删掉,避免内容的多杂,一节课容量太大。重点放在诵读和分析情感上。老师们以为如何呢?能否给我更细的建议?拜托!
编辑 删除 2004/06/09 11:46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4 字节]
华山混剑
信息:
威望: +99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3 瑞文币
存款: 2291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64 时 58 分 21 秒
总发贴数: 845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3/10/12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8 楼]
指导老师比较了解你,听他的一般不会有错。
我想问的,你准备把诵读和分析情感作为重点,这本身就是问题。诵读是手段,分析情感是目标,诵读可以加深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不过这首诗的情感是不是要一节课来分析,还是可以商榷的。
混剑无形,混蛋无心。
编辑 删除 2004/06/10 00:04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4 字节]
木禾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03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02 时 41 分 02 秒
总发贴数: 13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8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9 楼]
感谢您的指点,能否说得更明确些?
编辑 删除 2004/06/10 00:20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2 字节]
边城 头衔: 总版主
勋章: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1158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南长沙
在线: 165 时 48 分 27 秒
总发贴数: 1038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10 楼]
如果是我,我会专门一节课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一定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我想这是高二的课文,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了,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情感的。
看上去这个分析这句,那个分析那句,但是还是有好处。
可以参考若曦上《无题》的实录,让学生找找不懂的字词,然后找找弄不懂的句子,读读,并由学生自己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情感。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10篇
1.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诗言志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复驾言兮焉求④东船西舫悄无言 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2.选出加点字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王之涣的《凉州词》与李清照《漱玉词)b.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苏轼的《东坡乐府》c.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钱塘湖春行》d.刘邦的《大风歌》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4.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类的是[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b.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5.选出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诚”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b.《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李太白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详注》,《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c.“司马泪痕多”的典故出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的“青”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d.“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意为“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泪都流干了。6.“歌行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组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其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⑤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韵律[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c.①④⑤ d.①③⑥7.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8.从修辞角度分析以下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c.四弦一声如裂帛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e.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9.《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10.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长诗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b.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c.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c.贬官 词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属环境描写,对其作用分析最佳的一项是[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b.以听众的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12.联系全诗,选出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对的一项[ ]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b.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c.在写弹琵琶与琵琶女自述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d.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的身世和演技,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穿布鞋的故居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故居就和他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在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啊。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如今,到处在修茸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匾敞庭,又气派又热闹。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清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绝不故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座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会向别人炫耀一番,我到过瘦西湖,而朱自清故居不会有这样的反应。首先没有殷殷期盼拜访的人,绝不会有一种陈年老窖般的期待,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而到过的人更不会将此作为话题,因为我相信,能够在今日仍念念不忘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13.第4段中说“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20字)□□□□□□□□□□□□□□□□□□□□14.文章最后说“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根据上文,指出“本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20字)□□□□□□□□□□□□□□□□□□□□15.第3段中说,名人故居“拥有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对此,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为什么要以“穿布鞋的故居”为题?试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2.d3.d4.b5.d6.c7.a8.e9.a10.b11.c12.c13.朱先生学问很深,为人却平易近人。14.不引人注目,做一个平淡、平和的人。15.作者将朱先生的故居与别的名人故居进行对比,是为了强调朱先生的故居比别的名人的故居更具有召唤力:他的人格学问更值得后人敬仰。16.既表明朱先生故居的普通,更强调朱先生人格的完美。
上一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2
下一篇:《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11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诗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于被贬之后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动了诗人,激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教育观,围绕三个维度,结合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三个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检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A、知识与能力: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B、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通过诵读课文来感知课文;通过讨论点拨法、移情入境法体会情感内涵。
C、情感与态度:感受诗作体现的人性美。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这一教师观,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如下教学法:
指导自学法、引导点拨法、讨论谈话法、教学相长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浅显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他们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探求欲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2)学法
学法的改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与核心。依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标理念,学法设计如下: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入境移情法
四、说程序
(一)、导入。
我以“知音”这个典故导入。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为音乐而情意相通。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故事导入,会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内涵与全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在学习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明确目标。
教学应有效。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这样使学生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检测。
(三)、读小序。
让学生自读小序,带着两个任务:
1、借助注释,自问自答,质疑解难,疏通文字。
2、请学生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之所以这样设计,第一,要通过这个环节,夯实文言基础,我觉得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识,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忽视基础,学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第三,以小序为切入点,以一点而带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小序为点,可全部拎起。如学生在谈“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时”,一定会有人谈到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内容,当谈到创作背景,教师可顺势引导完成“了解背景”这一任务,当谈到“故事梗概”,教师可顺势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把握正文展开情节。这样,使后续环节的呈现,水到渠成,回黄转绿,教学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四)、读正文。
师生共同诵读之后,请学生合作学习,各用一句话,概括五段情节。
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础。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教师质疑: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同”在何处?学生诵读相关段落,发言。
3、赏析“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引导学生移情入境,深入体会白居易的“泪”包含的情感内涵。
4、深化:师点拨,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学生发言。
5、联系生活,师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重点兼难点,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遵循由内容到内涵的认识规律,先把握内容,赏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内涵,赏析第二句。之后,努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于无疑处设疑: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学生众说纷纭之际,教师指出一个思考角度——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在学生思维“幽咽泉流冰下难”时,教师适时点拨,由此使学生顿悟,明白这两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课程明确规定,要以“在生活中学习”为教学观,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融通整合,联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六)、小结及布置课后作业。
以知音的主题作结。教师表达读后感悟,请学生完成课后练笔。
这样设计,既与导入内容呼应,全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又高度概括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强化了重点、难点;同时布置练笔,以教师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通观整个教学设计,就出发点而言,我力求让学生言其声、表其悟、抒其情、获其得。尽管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在新课程下,在课改之途中,我会一直“上下求索”!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12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13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高一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 第14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导入:在今天陶渊明的故乡,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园林建筑,名叫琵琶亭。为什么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园林,会以琵琶来命名呢?话还得从公元815年的一首诗说起,就是现在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
讲解:现在我们来阅读一下诗前小序,概括出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并回答)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几只客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灯火。岸边枫树上满是红叶,和水中卢荻的白花一起点缀着秋色。故事就这样开场了。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感叹呢?(先阅读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
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琵琶女以前是个才色双绝,名动教坊的商女;如今是个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商人妇。而白居易以前呢?
白居易16岁初到长安,拿诗卷给前辈诗人顾况请教,为及见诗,只见其名,顾况便调侃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等看到诗作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时,便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当个名满天下的诗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十年之内,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遗。在中国历史上,向皇帝谏诤的人,理由不见得正确,目标不见得远大,但他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坏的,我要说;不让我说,不可以(李敖)。为此,白居易写下了很多令权贵宠臣变色、切齿的诗篇和奏章。如见他却成了个卧病浔阳,潦倒他乡的谪臣。一个只要受到权力的敌视或迫害,几乎马上就要从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中开除出去。
从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来看,大家如何来评价他们,大家觉得在他们来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们先看琵琶女,当她风头最健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王孙公子各个都凑去烧钱,琵琶女也沉醉在温柔乡中。这让我想起,英国作家格里麦斯顿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钱袋的炼狱,灵魂的地狱。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证,就是通行证,就是获取恩宠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兑换力的资产,它可以用来换取社会地位,换取金钱,甚至换取爱情。但这份资产依赖于一具会逐渐衰老的躯体,所以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资产。容颜的美丽,如同扳机扣动时的一道闪光,又像迅速一顿的后挫力,其短暂性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名花再倾城倾国也有凋零的时候。千古红颜,大浪淘沙,能在伟大的文化进程中留下点儿什么的女子,大都是与文字有些关系的。那些曾享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环肥燕瘦盛誉的美女们,因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养,美貌随着韶华一去无踪,不得不感叹流光无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间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们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却是源于内心,源于过人的才华,与深刻的思想。能与文字结缘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终极理想自然是卿相之梦。于是长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岁的布衣李白,带着经天纬地的雄心,来到长安;公元745年,怀着兼济天下的梦想,来到长安。长安是光影摇曳的舞台,也是勇者闯荡的天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不可把握,除了来自统治者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风云外,还得提防文人间的相互妒忌、告密、攻击和迫害。
为什么琵琶女弹奏的是宫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调?这说明什么?琵琶女不满于现状,一直留恋的是过去风花雪月、纸醉金迷的卖笑生涯。舞台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从她的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对商人的不满,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陵买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别姬》中那师父的不好听的话来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呢?虽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会的平民中的最底层了,而琵琶女是卖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妇实在不甘心,她毕竟见过大世面。还一直是呆在当时世界上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危机,又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人只有在危机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弹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澜?从小序中,我们找一句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
正因为琵琶女对昔日荣光难以释怀,正因为诗人对卿相之梦念念不忘,京都声才使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白居易的笔来欣赏一下京都声的魅力。
一、形象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写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写出弦音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转;幽咽泉流水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泼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鸣的声音、比喻说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似千军万马驰骋,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些接连不断的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
二、音韵美
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三、情感美
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四、烘托美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结语: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又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一千多年前,一位谪居卧病的潦倒文人,一位迟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泪,踩着诗行,踏着平仄,走进了经典,走进了永恒。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音乐得诗句?
为什么失意文人总能与风尘女子惺惺相惜?
这是一节文学赏析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欣赏作者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琵琶女的千古绝唱的技法,为此,在课堂设计上,就突出了对直接或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的赏析上,在前两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生动深刻的鉴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个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还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不太充分,除有关长安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一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别处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总结上,而生生对话更是极不充分。